健康指南

二十四节气∣大暑时节,养生防病重点有哪些

时间:2022-07-23 08:48:13
大暑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天气进入最热的一段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温度都在36度以上,高温和潮湿是大暑时节的主要气候特征,大暑前后也是一年之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 大暑时节,为了健康,人们一般都知道避开高温的午间、远离高温酷热环境,多喝水,防中暑。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防湿、防肠胃疾病、充足睡眠、调养精神等养生事项

大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一般太阳到达黄经120度,为大暑。

大暑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天气进入最热的一段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温度都在36度以上,高温和潮湿是大暑时节的主要气候特征,大暑前后也是一年之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

 

大暑  2022年7月23日 农历六月二十五  星期六

 

大暑时节,为了健康,人们一般都知道避开高温的午间远离高温酷热环境,多喝水,防中暑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防湿、防肠胃疾病、充足睡眠、调养精神等养生事项。那么,具体来讲,该注意和做到哪些方面呢?

 

第一、避开高温,防中暑

大暑时节暑湿俱盛,人之心气易于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将养,需要注意预防中暑。如果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多为中暑先兆,应当引起警惕。

大暑期间预防中暑,应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并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还要保持睡眠充足,讲究饮食卫生。

 

 

第二、饮食宜祛湿、健脾

大暑时节,温高、湿气大,多出现闷热“桑拿天”。中医认为湿为阴邪,会阻遏气机。胸中气机不展,就容易心生烦躁等不良情绪。一些人也会出现食欲不振、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所以,调理的重点就在于祛湿、健脾。

可以选择药食同源的食材来调理。比如:薏米小豆粥(具有健脾渗湿、清热消暑的功效,适用于长夏体倦困重、食欲不振者食用)、绿豆百合粥,都具有补气清暑、健脾养胃的功效。

适当吃点苦瓜、苦菜等苦味食物,不仅可以开胃,还可醒脑,起到祛湿除烦的作用。

 

 

第三、给家人煮“度暑粥”

大暑时节,天气炎热,可以用粥来滋补身体。李时珍认为,“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医学界公认,粥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最宜养人。在大暑节气,可根据不同体质、疾病,选用适当食材或药食两用的食物,配制成药粥以养生。

通常可选用粳米、绿豆、薏苡仁、赤小豆、南瓜等健脾养胃的谷物为主料辅以百合、莲藕、黄瓜、冬瓜、西瓜、豆芽、冬菇、紫菜、番茄等寒凉清热蔬果,加以鸡肉、鸭肉、瘦猪肉、鸽肉等平凉益气、滋阴补血的肉制品煮熬而成。

 

 

第四、防皮肤病及食物中毒

三伏天,湿热交蒸,细菌、病毒繁殖快,皮肤病发病也增多,如湿疹、痒疹、真菌感染等,所以要多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屋内要多通风,坐公交车后要洗手。

此节气细菌繁殖极快,宜致食物中毒,症状主要是发热,寒战、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要赶快看医生。千万要注意饮食卫生,要注意灭蝇,不吃不干净的饭菜。最好当天的饭菜当天吃,隔夜饭菜要煮沸、热透。

 

 

第五、运动以低强度为主

大暑的时候正好是在“三伏天”里中伏前后,天气炎热,不要长期躲在空调屋内,可在早晚进行一些运动,帮助身体把湿气散发出来。因此,可在早晚温度稍低时进行一些低强度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快步走、游泳等。

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和运动出汗后,不宜大量饮用白开水、纯净水或矿泉水更不可吃冷饮。应适当补充些淡盐水,因为大量出汗后使人体内盐分丢失过多,不及时补充盐分,则使体内水、盐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代谢紊乱。

 

 

第六、注意充足睡眠,睡午觉

炎夏酷暑,容易耗气,正常人都会觉得乏力,最好能够早休息,尽量不要熬夜。

保证充足的睡眠晚上最迟11点之前就要睡觉(子觉),最好每天中午午睡半小时左右午觉。因为睡眠与情绪和免疫力密切相关,睡眠不足则抵抗力差,人容易患病。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午睡时长30--40分钟为宜。如果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另外,大暑时节饮食上宜常吃一些益气养阴的食品以增强体质,使湿热之邪无隙可乘。但所选食物一定要清淡,不可过于滋腻,否则极易碍胃,导致消化不良。如山药、大枣、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甲鱼、豆浆等都是进补佳品。

 

 

当然,除了以上养生要点之外,还应当注意“情绪中暑”!如大暑时节人们出现的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等异常行为,就是“情绪中暑”的表现。

现代研究发现,“情绪中暑”对人们的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都非常大,特别是承受较大压力的中年人和体弱的的老年人,情绪障碍会使他们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会引发猝死!因此提醒人们,要保持良好心境:一要做到静心养生,天气越热越要保持心静,避免不良刺激;二要学会心理调节,保持心平气和。

 

 

会员客服
有事点这里
有事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