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由于立秋后较为特殊又多变的气候会对人体机能或一些脏腑器官带来一些影响,人们往往容易出现:秋乏、易感疲劳、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口干舌燥、有的会引起咳嗽和咽痛;睡眠质量差、晚上难以入睡,睡眠浅,容易早醒等症状,因此养生调养也需要重视;另外立秋后如果不注意保健,可能会造成以后一些疾病的发作,所以立秋也被古人视为“防治未病”的重要时节。
那么,立秋时节,我们养生防病,该怎么去做呢?
第一、防暑,仍不不可大意
立秋之时,暑热未尽,气温不会很快下降,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因此,立秋后仍要注意防暑避暑,不要在烈日下或特别炎热的地方运动。提醒大家最好保证充足睡眠,注意补充水分,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使用空调最好不要时间过长,夜间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这样既可以降温祛暑,又可防止空调病。
第二、防燥,注意润喉润肺
立秋之后,天气会变得燥、热,最容易损伤的就是咽喉和肺部。如果出现明显的咽部不适,应该注意多喝温热水,多吃些滋阴润喉之品,如百合、银耳、黑木耳等。也可以用罗汉果,切碎用开水冲泡10分钟放温热喝,不限次数,每天坚持;也可以每天吃一点凉拌黄瓜。
另外,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故很容易被秋燥所伤,因此需要润燥、养阴、润肺。宜多吃梨、琵琶果、冬瓜、百合,也可以用白萝卜熬水喝。
总之,秋天容易上火,建议少吃辛辣的食物。秋季防燥,要以养阴清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
第三、饮食,宜祛暑滋阴
立秋后,不要暴食暴饮,尽量不吃辛辣、油炸食物,注意少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适当吃一点寒凉的食物可以清热,酸味的食物有助于生津、收敛、止渴,宜在平时吃一些。另外,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在日常可以吃一些。
医学专家认为,秋季燥气上升,易伤津液,因此,在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类等食物,少吃油腻厚味之物。
第四、注意温差和饮食,预防疾病
立秋以后,气候特点表现为:空气中湿度减低,昼夜温差增大,因此容易导致人体生病。其中较发病率较高的有咽喉炎、感冒、胃肠疾病、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疾病、脑中风等。因此除了要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之外,还应注意平时多喝水,多吃一些水果;常用冷水洗鼻有助于预防感冒;饮食上不吃冷、硬、辣、黏的食物,戒烟禁酒。适当增加一些缓慢的运动,如行走、慢跑、或者户外进行体育锻炼,如打球、爬山等,每人可根据自己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
第五、注意预防皮肤病
秋天到来,天气转凉,空气变得干燥,同时人体新陈代谢逐渐减慢,皮肤会变得干燥、脱屑、瘙痒等,也有细菌、真菌、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引起一些皮肤病。一般来讲,秋季好发的皮肤病,有过敏性皮肤病和感染性皮肤病。
过敏性皮肤病,有皮炎、湿疹等,表现的症状为皮肤上出现红斑、丘疹、瘙痒等。预防此类皮肤病,在生活中应当注意通风、保持环境清洁。如果有症状出现,也需要及时使用药物加以应对,一般以选用外用的药物坚持涂抹为宜。
感染性皮肤病,通常是手足癣,脚气。这类皮肤病与秋雨绵绵的潮湿、真菌滋生有关。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足部的干燥清洁。如果有脚趾间出现水疱、溃烂、瘙痒、脚底起皮、糜烂、干燥脱屑、脚跟皲裂等症状,需要及时使用专业针对足癣真菌的药物来祛除脚气。
当然,秋季养生防病,情绪也非常重要,不要因为看到秋季落叶、遇到秋雨连绵等衰落的景象,就情绪低落,这样也容易引起人的抑郁。所以,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消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同时,睡眠应该调整为“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做到这些对养生防病都有很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