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
今年的大暑在7月23日,处于三伏天的中伏前期,相对于“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更是“湿热交蒸”达到顶点的时候。
在大暑这个日子,民间有不少传统习俗,比如送大暑船、过大暑、烧伏香、吃凤梨、斗蟋蟀、喝暑羊,以及与健康养生有关的习俗:饮伏茶、晒伏姜、吃仙草等,这些大暑节气养生习俗主要是清凉祛暑、消暑解毒、杀菌、排寒、祛湿。
那么,在当今时代养生防病的重点和对策在哪里呢?
第一、注意避暑,防中暑
要注意尽量避免在正午、或者上午11点到下午3点的高温时段在室外活动;如果从事室外工作或者活动一定要注意防暑。可以多喝凉开水,但不宜多吃冷冻冷饮,还应多喝解暑降温的凉茶、绿豆汤等。
如果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多为中暑先兆,应当引起警惕!尽快用这些对策来做:停止活动、赶快到通风阴凉的地方,补充水分(盐水)、降温。
第二、饮食注意祛湿,防伤湿
大暑时节,天气酷热,降雨增多,湿热交蒸,容易使人感到头昏身重、胸中烦闷不适、四肢无力、食欲不振。因此在饮食上尤其需要注意,不宜过量食用生冷及油腻食物。
可在日常熬制一些清热祛湿的汤粥食用,比如:薏米红豆粥(功效:祛湿、补心、健脾胃)、山药红枣粥(用山药、白扁豆、红枣、去芯莲子、山楂条、葡萄干熬制,功效:益气补血,保肝健脾,清热祛湿)、百合绿豆汤(功效:清热解暑、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还可适当吃点苦瓜、苦菜等苦味食物,不仅可以开胃,还可醒脑,起到祛湿除烦的作用。
第三、注意不要动“肝火”
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容易情绪烦躁进而可能动“肝火”。如出现莫名其妙的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好等情况,这也被称为“情绪中暑”。这对于老年人、体弱的人来讲危害还是不容忽视的:由于情绪问题可引起血压升高、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甚至还可引发猝死。因此提醒大家,要注意调整自我心态和情绪,不要生气,着急,尽量做到心静自然凉。
第四、注意预防真菌感染性皮肤病
三伏天,湿热交蒸,细菌、病毒繁殖快,皮肤病发病也增多,如湿疹、痒疹、真菌感染等,所以要多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屋内要多通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后要使用抑菌产品及时洗手。
如果有真菌感染引起的脚气、足癣、手癣等问题,一定要尽快应对,不要拖延不管。因为在湿热的气候中,利于真菌滋生繁殖,如果不处理可导致加重,并且还可能传染给家庭成员。
第五、运动以低强度为主
大暑的时候天气炎热,不要长期躲在空调屋内,可在早晚进行一些运动,帮助身体把湿气散发出来。因此,可在早晚温度稍低时进行一些低强度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快步走等。
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和运动出汗后,不宜大量喝水,更不可吃冷饮。应适当补充些淡盐水,因为大量出汗后使人体内盐分丢失过多,不及时补充盐分,则使体内水、盐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代谢紊乱。
甲冉生提醒:大暑时节注意两防
1、防食物中毒:大暑时节,细菌繁殖极快,易致食物中毒。所以千万要注意饮食卫生,要注意灭蝇,不吃不干净的饭菜。最好当天的饭菜当天吃,隔夜饭菜要煮沸、热透。
2、防受凉:在酷暑难当的夏天,人体毛孔开放,汗出不断,风寒之邪极易乘虚而入。古人讲,“夏不欲穷凉”,过度贪凉可致“热伤风”,而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受寒后常使病情加重。因此使用电风扇不可开得过大,空调也不能吹的太低,夜间睡眠时要注意风扇改成摇头,空调不宜整夜开,并要盖好腹部。